七年级下册数学习题答案,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学习能力 2024-01-30 13:23:58 42

七年级下册数学习题答案?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参考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那么,七年级下册数学习题答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人教版第112页第11 题答案

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下列各数: 、 、0.101001…(中间0依次递增)、﹣π、 是无理数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考点: 无理数.

分析: 根据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判断即可.

解答: 解:无理数有 ,0.101001…(中间0依次递增),﹣π,共3个,

故选C.

点评: 考查了无理数的应用,注意: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包括三方面的数:①含π的,②开方开不尽的根式,③一些有规律的数.

2.(3分)(2001?北京)已知:如图AB∥CD,CE平分∠ACD,∠A=110°,则∠ECD等于()

A. 110° B. 70° C. 55° D. 35°

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本题主要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进行做题.

解答: 解:∵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

∴∠ACD=180°﹣∠A=70°.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ECD= ∠ACD=35°.

故选D.

点评: 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概念.

3.(3分)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A. 了解我市的空气污染情况

B. 了解电视节目《焦点访谈》的收视率

C. 了解七(6)班每个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D. 考查某工厂生产的一批手表的防水性能

考点: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分析: 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

解答: 解:A、不能全面调查,只能抽查;

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因为普查工作量大,适合抽样调查;

C、人数不多,容易调查,适合全面调查;

D、数量较大,适合抽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4.(3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A. B. C. D.

考点: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 分别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其公共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可.

解答: 解: ,由①得,x<2,由②得,x≥0,

故此不等式组的解集为:0≤x<2,

在数轴上表示为: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熟知“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的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3分)二元一次方程2x+y=8的正整数解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将x=1,2,3,…,代入方程求出y的值为正整数即可.

解答: 解:当x=1时,得2+y=8,即y=6;当x=2时,得4+y=8,即y=4;当x=3时,得6+y=8,即y=2;

则方程的正整数解有3个.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注意x与y都为正整数.

6.(3分)若点P(x,y)满足xy<0,x<0,则P点在()

A. 第二象限 B. 第三象限 C. 第四象限 D. 第二、四象限

考点: 点的坐标.

分析: 根据实数的性质得到y>0,然后根据第二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 解:∵xy<0,x<0,

∴y>0,

∴点P在第二象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坐标:直角坐标系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7.(3分)如图,AB∥CD,∠A=125°,∠C=145°,则∠E的度数是()

A. 10° B. 20° C. 35° D. 55°

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 过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AEF和∠CEF的度数,根据∠E=∠AEF﹣∠CEF即可求得∠E的度数.

解答: 解:过E作EF∥AB,

∵∠A=125°,∠C=145°,

∴∠AEF=180°﹣∠A=180°﹣125°=55°,

∠CEF=180°﹣∠C=180°﹣145°=35°,

∴∠E=∠AEF﹣∠CEF=55°﹣35°=20°.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8.(3分)已知 是方程组 的解,则 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A. 2x﹣y=1 B. 5x+2y=﹣4 C. 3x+2y=5 D. 以上都不是

考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将x=2,y=1代入方程组中,求出a与b的值,即可做出判断.

解答: 解:将 方程组 得:a=2,b=3,

将x=2,y=3代入2x﹣y=1的左边得:4﹣3=1,右边为1,故左边=右边,

∴ 是方程2x﹣y=1的解,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方程组的解即为能使方程组中两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9.(3分)下列各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A. B. C. D.

考点: 立方根;算术平方根.

分析: 根据立方根,平方根的定义判断即可.

解答: 解:A、a为任何数时,等式都成立,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B、a为任何数时,等式都成立,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C、原式中隐含条件a≥0,等式成立,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D、当a<0时,等式不成立,错误,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应用,注意:当a≥0时, =a,任何数都有立方根

10.(3分)若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共有三个,则a的取值范围是()

A. 5<a<6 p="" 5≤a≤6<="" d.="" 5≤a<6="" c.="" 5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分析:首先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利用含a的式子表示,根据整数解的个数就可以确定有哪些整数解,根据解的情况可以得到关于a的不等式,从而求出a的范围.

解答: 解:解不等式组得:2<x≤a,< p="">

∵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3个,

∴这3个是3,4,5,因而5≤a<6.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正确解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确定a的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应遵循以下原则:同大取较大,同小取较小,小大大小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3分)(2009?恩施州)9的算术平方根是3.

考点: 算术平方根.

分析: 如果一个非负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x是a的算术平方根,根据此定义即可求出结果.

解答: 解:∵32=9,

∴9算术平方根为3.

故答案为:3.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等于,其中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易与平方根的概念混淆而导致错误.

12.(3分)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是: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考点: 命题与定理.

分析: 根据命题题设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结论为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得出即可.

解答:解:“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故答案为: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13.(3分)将方程2x+y=25写成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则y=25﹣2x.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

分析: 把方程2x+y=25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需要把含有y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其它的项移到另一边即可.

解答: 解:移项,得y=25﹣2x.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方程的基本运算技能,表示谁就该把谁放到方程的左边,其它的项移到另一边.

此题直接移项即可.

14.(3分)不等式x+4>0的最小整数解是﹣3.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

分析: 首先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再从不等式的解集中找出适合条件的正整数即可.

解答: 解:x+4>0,

x>﹣4,

则不等式的解集是x>﹣4,

故不等式x+4>0的最小整数解是﹣3.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正确解不等式,求出解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不等式应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5.(3分)某校在“数学小论文”评比活动中,共征集到论文60篇,并对其进行了评比、整理,分成组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从左到右5个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3:7:6:3,那么在这次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的论文有(分数大于或等于80分为优秀且分数为整数)27篇.

考点: 频数(率)分布直方图.

分析:根据从左到右5个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3:7:6:3和总篇数,分别求出各个方格的篇数,再根据分数大于或等于80分为优秀且分数为整数,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从左到右5个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3:7:6:3,共征集到论文60篇,

∴第一个方格的篇数是: ×60=3(篇);

第二个方格的篇数是: ×60=9(篇);

第三个方格的篇数是: ×60=21(篇);

第四个方格的篇数是: ×60=18(篇);

第五个方格的篇数是: ×60=9(篇);

∴这次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的论文有:9+18=27(篇);

故答案为:27.

点评: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16.(3分)我市A、B两煤矿去年计划产煤600万吨,结果A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15%,B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20%,两煤矿共产煤710万吨,求去年A、B两煤矿原计划分别产煤多少万吨?设A、B两煤矿原计划分别产煤x万吨,y万吨;请列出方程组.

考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利用“A、B两煤矿去年计划产煤600万吨,结果A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15%,B煤矿完成去年计划的120%,两煤矿共产煤710万吨”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可.

解答: 解:设A矿原计划产煤x万吨,B矿原计划产煤y万吨,根据题意得:

故答案为:: ,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目中找到两个等量关系,这是列方程组的依据.

17.(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线段AB∥x轴,端点A的坐标是(﹣1,4)且AB=4,则端点B的坐标是(﹣5,4)或(3,4).

考点: 坐标与图形性质.

分析: 根据线段AB∥x轴,则A,B两点纵坐标相等,再利用点B可能在A点右侧或左侧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线段AB∥x轴,端点A的坐标是(﹣1,4)且AB=4,

∴点B可能在A点右侧或左侧,

则端点B的坐标是:(﹣5,4)或(3,4).

故答案为:(﹣5,4)或(3,4).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18.(3分)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xy,则称点P为“和谐点”,如:和谐点(2,2)满足2+2=2×2.请另写出一个“和谐点”的坐标(3,).

考点: 点的坐标.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令x=3,利用x+y=xy可计算出对应的y的值,即可得到一个“和谐点”的坐标.

解答: 解:根据题意得点(3, )满足3+ =3× .

故答案为(3, ).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坐标:直角坐标系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6分)

19.(6分)解方程组 .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 先根据加减消元法求出y的值,再根据代入消元法求出x的值即可.

解答: 解: ,

①×5+②得,2y=6,解得y=3,

把y=3代入①得,x=6,

故此方程组的解为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熟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6分)解不等式: ,并判断 是否为此不等式的解.

考点: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分析: 首先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然后系数化成1即可求得不等式的解集,然后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解:去分母,得:4(2x+1)>12﹣3(x﹣1)

去括号,得:8x+4>12﹣3x+3,

移项,得,8x+3x>12+3﹣4,

合并同类项,得:11x>11,

系数化成1,得:x>1,

∵ >1,

∴ 是不等式的解.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解简单不等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学生往往在解题时不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这一点而出错.

解不等式要依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1.(6分)学着说点理,填空: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可得AD平分∠BAC.

理由如下:

∵AD⊥BC于D,EG⊥BC于G,(已知)

∴∠ADC=∠EGC=90°,(垂直定义)

∴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E=∠1(已知)

∴∠2=∠3(等量代换)

∴AD平分∠BAC(角平分线定义)

考点: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推理填空题.

分析: 根据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即可证明本题.

解答: 解:∵AD⊥BC于D,EG⊥BC于G,(已知)

∴∠ADC=∠EGC=90°,(垂直定义)

∴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E=∠1(已知)

∴∠2=∠3(等量代换)

∴AD平分∠BAC(角平分线定义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属于基础题,关键是注意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

22.(8分)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格点三角形(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的三角形)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4,5),(﹣1,3).

(1)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平面内作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请把△ABC先向右移动5个单位,再向下移动3个单位得到△A′B′C′,在图中画出△A′B′C′;

(3)求△ABC的面积.

考点: 作图-平移变换.

分析: (1)根据A点坐标,将坐标轴在A点平移到原点即可;

(2)利用点的坐标平移性质得出A,′B′,C′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3)利用矩形面积减去周围三角形面积得出即可.

解答: 解:(1)∵点A的坐标为(﹣4,5),

∴在A点y轴向右平移4个单位,x轴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即可;(2)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3)△ABC的面积为:3×4﹣ ×3×2﹣×1×2﹣ ×2×4=4.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移变换以及三角形面积求法和坐标轴确定方法,正确平移顶点是解题关键.

23.(10分)我市中考体育测试中,1分钟跳绳为自选项目.某中学九年级共有若干名女同学选考1分钟跳绳,根据测试评分标准,将她们的成绩进行统计后分为A、B、C、D四等,并绘制成下面的频数分布表(注:5~10的意义为大于等于5分且小于10分,其余类似)和扇形统计图(如图).

等级 分值 跳绳(次/1分钟) 频数

A 12.5~15 135~160 m

B 10~12.5 110~135 30

C 5~10 60~110 n

D 0~5 0~60 1

(1)m的值是14,n的值是30;

(2)C等级人数的百分比是10%;

(3)在抽取的这个样本中,请说明哪个分数段的学生最多?

(4)请你帮助老师计算这次1分钟跳绳测试的及格率(10分以上含10分为及格).

考点: 扇形统计图;频数(率)分布表.

分析: (1)首先根据B等级的人数除以其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总人数,然后乘以28%即可求得m的值,总人数减去其他三个小组的频数即可求得n的值;

(2)用n值除以总人数即可求得其所占的百分比;

(3)从统计表的数据就可以直接求出结论;

(4)先计算10分以上的人数,再除以50乘以100%就可以求出结论.

解答: 解:(1)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知B等级的有30人,占60%,

∴总人数为:30÷60%=50人,

∴m=50×28%=14人,

n=50﹣14﹣30﹣1=5;(2)C等级所占的百分比为: ×100%=10%;(3)B等级的人数最多;(4)及格率为: ×100%=88%.

点评: 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的运用,扇形统计图的运用,在解答时看懂统计表与统计图得关系式关键.

24.(10分)(2012?益阳)为响应市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某小区计划购进A、B两种树苗共17棵,已知A种树苗每棵80元,B种树苗每棵60元.

(1)若购进A、B两种树苗刚好用去1220元,问购进A、B两种树苗各多少棵?

(2)若购买B种树苗的数量少于A种树苗的数量,请你给出一种费用最省的方案,并求出该方案所需费用.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1)假设购进A种树苗x棵,则购进B种树苗(17﹣x)棵,利用购进A、B两种树苗刚好用去1220元,结合单价,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2)结合(1)的解和购买B种树苗的数量少于A种树苗的数量,可找出方案.

解答: 解:(1)设购进A种树苗x棵,则购进B种树苗(17﹣x)棵,根据题意得:

80x+60(17﹣x )=1220,

解得:x=10,

∴17﹣x=7,

答:购进A种树苗10棵,B种树苗7棵;(2)设购进A种树苗x棵,则购进B种树苗(17﹣x)棵,

根据题意得:

17﹣x<x,< p="">

解得:x> ,

购进A、B两种树苗所需费用为80x+60(17﹣x)=20x+1020,

则费用最省需x取最小整数9,

此时17﹣x=8,

这时所需费用为20×9+1020=1200(元).

答:费用最省方案为:购进A种树苗9棵,B种树苗8棵.这时所需费用为1200元.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根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得出费用最省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题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期末试卷

★七年级下册苏科版数学期末测试卷

★2020七年级下数学复习重点试题

★七年级下数学练习册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七年级数学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2020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

七年级下人教版数学习题5.3答案 好的加分 22到25业

从甲地到乙地的路有一段上坡、一段平路与一段3千米的下坡,如果保持上坡每小时走3千米,平走4千路每小时,下坡每小时走5千米,那么从甲地到乙地需90分,从乙地到甲地需102分。

设甲地到乙地 上坡是x km一段平路为 y km

x/3 + y/4 + 3/5=90/60= 3/2 ①

3/3 + y/4 + x/5 =102 /60=34 /20= 17 / 10 ②

① - ②得

x/3 - x/5 + 3/5 - 1 =3/2 - 17/10

2x/15=1-3/5 +3/2 -17/10= 1- 0.6+1.5 -1.7= 0.2

2x = 3

x = 1.5

y /4 =1.5 -0.6 - 0.5= 0.4

y = 1.6

甲地到乙地全程是 = 1.5+1.6+3=6.1km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4的绝对值是()

A.B.C.4D.﹣4

考点:绝对值.

分析:根据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即可求解.

解答:解:﹣4的绝对值是4.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要求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及其定义,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运算当中.

绝对值规律总结: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下列各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A.32与23B.﹣23与(﹣2)3C.3×22与(3×2)2D.﹣32与(﹣3)2

考点:有理数的乘方.

分析:根据乘方的意义,可得答案.

解答:解:A32=9,23=8,故A的数值不相等;

B﹣23=﹣8,(﹣2)3=﹣8,故B的数值相等;

C3×22=12,(3×2)2=36,故C的数值不相等;

D﹣32=﹣9,(﹣3)2=9,故D的数值不相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方,注意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3.0.3998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约等于()

A.0.39B.0.40C.0.4D.0.400

考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分析:把0.3998四舍五入到百分位就是对这个数百分位以后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解答:解:0.3998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约等于0.4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四舍五入的方法,是需要识记的内容.

4.如果是三次二项式,则a的值为()

A.2B.﹣3C.±2D.±3

考点:多项式.

专题:计算题.

分析:明白三次二项式是多项式里面次数的项3次,有两个单项式的和.所以可得结果.

解答:解:因为次数要有3次得单项式,

所以|a|=2

a=±2.

因为是两项式,所以a﹣2=0

a=2

所以a=﹣2(舍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三次二项式概念的理解,关键知道多项式的次数是3,含有两项.

5.化简p﹣[q﹣2p﹣(p﹣q)]的结果为()

A.2pB.4p﹣2qC.﹣2pD.2p﹣2q

考点:整式的加减.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整式的加减混合运算法则,利用去括号法则有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合并同类项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原式=p﹣[q﹣2p﹣p+q],

=p﹣q+2p+p﹣q,

=﹣2q+4p,

=4p﹣2q.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加减运算,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去括号法则正确去括号(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各项都变号).

6.若x=2是关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则m的值为()

A.﹣1B.0C.1D.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把x=2代入方程2x+3m﹣1=0即可求出m的值.

解答:解:∵x=2是关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

∴2×2+3m﹣1=0,

解得:m=﹣1.

故选:A.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方程的解就是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7.某校春季运动会比赛中,八年级(1)班、(5)班的竞技实力相当,关于比赛结果,甲同学说:(1)班与(5)班得分比为6:5;乙同学说:(1)班得分比(5)班得分的2倍少40分.若设(1)班得x分,(5)班得y分,根据题意所列的方程组应为()

A.B.

C.D.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有:(1)班得分:(5)班得分=6:5;(1)班得分=(5)班得分×2﹣40.

解答:根据(1)班与(5)班得分比为6:5,有:

x:y=6:5,得5x=6y;

根据(1)班得分比(5)班得分的2倍少40分,得x=2y﹣40.

可列方程组为.

故选:D.

点评:列方程组的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同时能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对等量关系①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8.下面的平面图形中,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是()

A.B.C.D.

考点:几何体的展开图.

分析: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正方体的展开图解题.

解答:解:选项A、B、D中折叠后有一行两个面无法折起来,而且缺少一个底面,不能折成正方体.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已知∠AOB=∠COD=90°,又∠AOD=170°,则∠BOC的度数为()

A.40°B.30°C.20°D.10°

考点:角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设∠BOC=x,由于∠AOB=∠COD=90°,即∠AOC+x=∠BOD+x=90°,从而易求∠AOB+∠COD﹣∠AOD,即可得x=10°.

解答:解:设∠BOC=x,

∵∠AOB=∠COD=90°,

∴∠AOC+x=∠BOD+x=90°,

∴∠AOB+∠COD﹣∠AOD=∠AOC+x+∠BOD+x﹣(∠AOC+∠BOD+x)=10°,

即x=1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垂直定义.关键是把∠AOD和∠AOB+∠COD表示成几个角和的形式.

10.小明把自己一周的支出情况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来表示,则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一周支出的总金额

B.一周内各项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C.一周各项支出的金额

D.各项支出金额在一周中的变化情况

考点:扇形统计图.

分析:根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周内各项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扇形统计图,熟知从扇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在(﹣1)2010,(﹣1)2011,﹣23,(﹣3)2这四个数中,的数与最小的数的差等于17.

考点: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乘方.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乘方法则算出各数,找出的数与最小的数,再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2010=1,(﹣1)2011=﹣1,﹣23=﹣8,(﹣3)2=9,

∴的数是(﹣3)2,最小的数是﹣23,

∴的数与最小的数的差等于=9﹣(﹣8)=17.

故答案为:17.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根据有理数的乘方法则算出各数,找出这组数据的值与最小值是本题的关键.

12.已知m+n=1,则代数式﹣m+2﹣n=1.

考点:代数式求值.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分析已知问题,此题可用整体代入法求代数式的值,把代数式﹣m+2﹣n化为含m+n的代数式,然后把m+n=1代入求值.

解答:解:﹣m+2﹣n=﹣(m+n)+2,

已知m+n=1代入上式得:

﹣1+2=1.

故答案为:1.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整体思想的掌握运用及代数式求值问题.关键是把代数式﹣m+2﹣n化为含m+n的代数式.

13.已知单项式与﹣3x2n﹣3y8是同类项,则3m﹣5n的值为﹣7.

考点:同类项.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由单项式与﹣3x2n﹣3y8是同类项,可得m=2n﹣3,2m+3n=8,分别求得m、n的值,即可求出3m﹣5n的值.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m=2n﹣3,2m+3n=8,

将m=2n﹣3代入2m+3n=8得,

2(2n﹣3)+3n=8,

解得n=2,

将n=2代入m=2n﹣3得,

m=1,

所以3m﹣5n=3×1﹣5×2=﹣7.

故答案为:﹣7.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类项得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由单项式与﹣3x2n﹣3y8是同类项,得出m=2n﹣3,2m+3n=8.

14.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AM的长为2cm或6cm.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计算题.

分析:应考虑到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即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或点C在线段AB上.

解答:解:①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此时AC=AB+BC=12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AM=AC=6cm;

②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C=AB﹣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AM=AC=2cm.

故答案为6cm或2c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的知识点,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三、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5.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一是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即先乘方,后乘除,再加减.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二是要注意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以提高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

解答:解:,

=﹣9﹣125×﹣18÷9,

=﹣9﹣20﹣2,

=﹣31.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综合运算能力,解题时还应注意如何去绝对值.

16.解方程组:.

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把方程组中的方程化简为,再解即可.

解答:解:原方程组化简得

①+②得:20a=60,

∴a=3,

代入①得:8×3+15b=54,

∴b=2,

即.

点评:此题是考查等式的性质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的加减消元法.

四、(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7.已知∠α与∠β互为补角,且∠β的比∠α大15°,求∠α的余角.

考点:余角和补角.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补角的定义,互补两角的和为180°,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出∠α,再根据余角的定义即可得出结果.

解答:解:根据题意及补角的定义,

∴,

解得,

∴∠α的余角为90°﹣∠α=90°﹣63°=27°.

故答案为:2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补角、余角的定义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度适中.

18.如图,C为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CB的中点,CD=1cm,求图中AC+AD+AB的长度和.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先根据D是线段CB的中点,CD=1cm求出BC的长,再由C是AB的中点得出AC及AB的长,故可得出AD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CD=1cm,D是CB中点,

∴BC=2cm,

又∵C是AB的中点,

∴AC=2cm,AB=4cm,

∴AD=AC+CD=3cm,

∴AC+AD+AB=9cm.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五、(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已知,A=a3﹣a2﹣a,B=a﹣a2﹣a3,C=2a2﹣a,求A﹣2B+3C的值.

考点:整式的加减.

专题:计算题.

分析:将A、B、C的值代入A﹣2B+3C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A﹣2B+3C=(a3﹣a2﹣a)﹣2(a﹣a2﹣a3)+3(2a2﹣a),

=a3﹣a2﹣a﹣2a+2a2+2a3+6a2﹣3a,

=3a3+7a2﹣6a.

点评:本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去括号法则,熟练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这是各地中考的常考点.

20.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之和是7,如果这个两位数加上45,则恰好成为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之后组成的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数字问题;方程思想.

分析:先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分别为x,7﹣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出这个两位数.

解答:解: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x,则个位数字为7﹣x,

由题意列方程得,10x+7﹣x+45=10(7﹣x)+x,

解得x=1,

∴7﹣x=7﹣1=6,

∴这个两位数为16.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字问题,方程思想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六.(本题满分12分)

21.取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①所示,折叠一个角,记顶点A落下的位置为A′,折痕为CD,如图②所示再折叠另一个角,使DB沿DA′方向落下,折痕为DE,试判断∠CDE的大小,并说明你的理由.

考点:角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专题:几何图形问题.

分析:根据折叠的原理,可知∠BDE=∠A′DE,∠A′DC=∠ADC.再利用平角为180°,易求得∠CDE=90°.

解答:解:∠CDE=90°.

理由:∵∠BDE=∠A′DE,∠A′DC=∠ADC,

∴∠CDA′=∠ADA′,∠A′DE=∠BDA,

∴∠CDE=∠CDA′+∠A′DE,

=∠ADA′+∠BDA,

=(∠ADA′+∠BDA′),

=×180°,

=90°.

点评:本题考查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解决本题一定明白对折的两个角相等,再就是运用平角的度数为180°这一隐含条件.

七.(本题满分12分)

22.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国家自200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其中包括向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政策.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学校需要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下是某市城郊一所中学甲、乙两个班的调查结果,整理成表(一)和图(一):

类型班级城镇非低保

户口人数农村户口人数城镇户口

低保人数总人数

甲班20550

乙班28224

(1)将表(一)和图(一)中的空缺部分补全.

(2)现要预定2009年下学期的教科书,全额100元.若农村户口学生可全免,城镇低保的学生可减免,城镇户口(非低保)学生全额交费.求乙班应交书费多少元?甲班受到国家资助教科书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五四青年节时,校团委免费赠送给甲、乙两班若干册科普类、文学类及艺术类三种图书,其中文学类图书有15册,三种图书所占比例如图(二)所示,求艺术类图书共有多少册?

考点:条形统计图.

分析:(1)由统计表可知:甲班农村户口的人数为50﹣20﹣5=25人;乙班的总人数为28+22+4=54人;

(2)由题意可知:乙班有22个农村户口,28个城镇户口,4个城镇低保户口,根据收费标准即可求解;

甲班的农村户口的学生和城镇低保户口的学生都可以受到国家资助教科书,可以受到国家资助教科书的总人数为25+5=30人,全班总人数是50人,即可求得;

(3)由扇形统计图可知:文学类图书有15册,占30%,即可求得总册数,则求出艺术类图书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解.

解答:解:

(1)补充后的图如下:

(2)乙班应交费:28×100+4×100×(1﹣)=2900元;

甲班受到国家资助教科书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100%=60%;

(3)总册数:15÷30%=50(册),

艺术类图书共有:50×(1﹣30%﹣44%)=13(册).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

八、(本题满分14分)

23.如图所示,∠AOB=90°,∠BOC=30°,OM平分∠AOC,ON平分∠BOC,求∠MON的度数.

(2)如果(1)中∠AOB=α,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3)如果(1)中∠BOC=β(β为锐角),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4)从(1)(2)(3)的结果你能看出什么规律?

(5)线段的计算与角的计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借鉴解法,请你模仿(1)~(4),设计一道以线段为背景的计算题,并写出其中的规律来?

考点:角的计算.

专题:规律型.

分析:(1)首先根据题中已知的两个角度数,求出角AOC的度数,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知角平分线分成的两个角都等于其大角的一半,分别求出角MOC和角NOC,两者之差即为角MON的度数;

(2)(3)的计算方法与(1)一样.

(4)通过前三问求出的角MON的度数可发现其都等于角AOB度数的一半.

(5)模仿线段的计算与角的计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在已知条件中设计两条线段的长,设计两个中点,求中点间的线段长.

解答:解:(1)∵∠AOB=90°,∠BOC=30°,

∴∠AOC=90°+30°=120°,

又OM平分∠AOC,

∴∠MOC=∠AOC=60°,

又∵ON平分∠BOC,

∴∠NOC=∠BOC=15°

∴∠MON=∠MOC﹣∠NOC=45°;

(2)∵∠AOB=α,∠BOC=30°,

∴∠AOC=α+30°,

又OM平分∠AOC,

∴∠MOC=∠AOC=+15°,

又∵ON平分∠BOC,

∴∠NOC=∠BOC=15°

∴∠MON=∠MOC﹣∠NOC=;

(3)∵∠AOB=90°,∠BOC=β,

∴∠AOC=90°+β,

又OM平分∠AOC,

∴∠MOC=∠AOC=+45°,

又∵ON平分∠BOC,

∴∠NOC=∠BOC=

∴∠MON=∠MOC﹣∠NOC=45°;

(4)从(1)(2)(3)的结果可知∠MON=∠AOB;

(5)

①已知线段AB的长为20,线段BC的长为10,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②若把线段AB的长改为a,其余条件不变,求线段MN的长;

③若把线段BC的长改为b,其余条件不变,求线段MN的长;

④从①②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为:MN=A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会对角平分线概念的理解,会求角的度数,同时考查了学会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以及会根据角和线段的紧密联系设计实验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2020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册答案3篇

★2020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

★七年级下数学练习册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练习册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期末试卷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题

★2020七年级下数学复习重点试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参考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大于等于0(≥0) 、0和正数、不小于0

非正数:小于等于0(≤0) 、0和负数、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

即:

a>b,则a-b>0

a=b,则a-b=0

a<b,则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定点:有等号的是实心圆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b)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3. 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第三章 分式

一. 分式

※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4.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二.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简记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 分式的加减法

※1. 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 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

(1)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次幂的积,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b)

</b,则a-b<0

</b,那么a-b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

</bc,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思想,使之变得完善,那就把它抛弃,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不知如何使用,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问题中,自变量是(C)

A.沙漠B.骆驼C.时间D.体温

2.如果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场地,设长方形的面积为S(m2),周长为p(m),一边长为a(m),那么S,p,a中,常量是(C)

A.aB.SC.pD.p,a

3.一辆汽车以平均速度6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则它所走的路程s(km)与所用的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D)

A.s=60tB.s=60tC.s=t60D.s=60t

4.某产品每件成本10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销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下面能表示日销售量y(件)与销售价x(元)的关系式是(C)

x(元)152025…

y(件)252015…

A.y=x+40B.y=-x+15C.y=-x+40D.y=x+15

5.根据生物学研究结果,青春期男女生身高增长速度呈现如图规律,由图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男生在13岁时身高增长速度最快

B.女生在10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放慢

C.11岁时男女生身高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D.女生身高增长的速度总比男生慢

6.弹簧挂重物后会伸长,测得弹簧长度y(cm)最长为20cm,与所挂物体重量x(kg)间有下面的关系:

x01234…

y88.599.5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x与y都是变量,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B.所挂物体为6kg,弹簧长度为11cm

C.物体每增加1kg,弹簧长度就增加0.5cmD.挂30kg物体时一定比原长增加15cm

7.三角形ABC的底边BC上的高为8cm,当它的底边BC从16cm变化到5cm时,三角形ABC的面积(B)

A.从20cm2变化到64cm2B.从64cm2变化到20cm2

C.从128cm2变化到40cm2D.从40cm2变化到128cm2

8.小强将一个球竖直向上抛起,球升到点,垂直下落,直到地面.在此过程中,球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中的哪一幅来近似地刻画(C)

9.对于关系式y=3x+5,下列说法:①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②x的数值可以任意选择;③y是变量,它的值与x无关;④这个关系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图象表示;⑤y与x的关系还可以用表格和图象表示,其中正确的是(D)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①②⑤

10.星期天,小王去朋友家借书,如图是他离家的距离y(千米)与时间x(分)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小王去时的速度大于回家的速度B.小王在朋友家停留了10分钟

C.小王去时所花的时间少于回家所花的时间D.小王去时走上坡路,回家时走下坡路

11.如图是反映两个变量关系的图,下列的四个情境比较合适该图的是(B)

A.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它的水温与时间的关系

B.一辆汽车从起动到匀速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C.一架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D.踢出的足球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2.如图所示,三角形ABC的底边BC=x,顶点A沿BC边上高AD向D点移动,当移动到E点,且DE=13AD时,三角形ABC的面积将变为原来的(B)

A.12B.13C.14D.16

13.“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D)

14.如图是我国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有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时,用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则y与x的变量关系式的图象是(C)

1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沿A→D→C→B→A的路径匀速移动,设P点经过的路径长为x,三角形APD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图象的是(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6.在一定高度,一个物体自由下落的距离s(m)与下落时间t(s)之间变化关系式是s=12gt2(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t是自变量,距离s是因变量.

17.汽车开始行驶时,油箱中有油55升,如果每小时耗油7升,则油箱内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式为y=-7t+55.

18.某烤鸡店在确定烤鸡的烤制时间时,主要依据的是下面表格的数据:

鸡的质量(kg)0.511.522.533.54

烤制时间(min)406080100120140160180

若鸡的质量为4.5kg,则估计烤制时间200分钟.

19.如图所示的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书店看一会儿书,又去学校取封信后马上回家,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则小明从学校回家的平均速度为6km/h.

20.如图所示是关于变量x,y的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6,则最后输出因变量y的值为42.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80分)

21.(8分)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年201120122013201420152016

小学五年级女同学的平均身高/米1.5301.5351.5401.5411.5431.550

(1)这个表格反映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这个表格反映出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解:(1)时间与小学五年级女同学的平均身高之间的关系.时间是自变量,小学五年级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因变量.

(2)小学五年级女同学的平均身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高.

22.(8分)温度的变化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请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

(1)这一天的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

(2)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温度经过多长时间?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解:(1)37℃;15时;23℃.

(2)14℃;12小时.

(3)从3时到15时温度在上升.从0时到3时温度在下降,15时以后温度在下降.

23.(10分)分析下面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图,想象一个适合它的实际情境.

解:答案不,如:(1)可以把x和y分别代表时间和蓄水量,那么这个图可以描述为:一个水池先放水,一段时间后停止,随后又接着放水直到放完.

(2)可以把x和y分别代表时间和高度,那么这个图就可以描述为:一架飞机从一定的飞行高度慢慢下降一个高度,然后在这一高度飞行了一段时间后,快到机场时,开始降落,最后降落在机场.

24.(12分)科学家研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y(米∕秒)与气温x(℃)有关:当气温是0℃时,音速是331米∕秒;当气温是5℃时,音速是334米∕秒;当气温是10℃时,音速是337米∕秒;当气温是15℃时,音速是340米∕秒;当气温是20℃时,音速是343米∕秒;当气温是25℃时,音速是346米∕秒;当气温是30℃时,音速是349米∕秒.

(1)请你用表格表示气温与音速之间的关系;

(2)表格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当气温是35℃时,估计音速y可能是多少?

解:(1)

x(℃)051015202530…

y(米/秒)331334337340343346349…

(2)表格反映了音速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气温是自变量,音速是因变量.

(3)352米/秒.

25.(12分)文具店出售书包和文具盒,书包每个定价为30元,文具盒每个定价为5元.该店制定了两种优惠方案:①买一个书包赠送一个文具盒;②按总价的九折(总价的90%)付款.某班学生需购买8个书包、若干个文具盒(不少于8个),如果设文具盒个数为x(个),付款数为y(元).

(1)分别求出两种优惠方案中y与x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文具盒多少个时,两种方案付款相同?

解:(1)依题意,得y1=5x+200,y2=4.5x+216.

(2)令y1=y2,即5x+200=4.5x+216.解得x=32.

当购买32个文具盒时,两种方案付款相同.

26.(14分)如图表示甲骑电动自行车和乙驾驶汽车沿相同路线由A地到B地两人行驶的路程y(千米)与时间x(小时)的关系,请你根据这个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

(1)谁出发较早?早多长时间?谁到达B地较早?早多长时间?

(2)请你求出表示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路程y(千米)与时间x(小时)的关系式.

解:(1)甲早出发2小时,乙早到B地2小时.

(2)y=18x.

27.(16分)如图棱长为a的小正方体,按照下图的方法继续摆放,自上而下分别叫第一层、第二层…第n层.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记为S.解答下列问题:

(1)按要求填写下表:

n1234…

S13610…

(2)研究上表可以发现S随n的变化而变化,且S随n的增大而增大有一定的规律,请你用式子来表示S与n的关系,并计算当n=10时,S的值为多少?

解:(1)如表所示.

(2)S=n(n+1)2.当n=10时,S=10×(10+1)2=55.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七年级下数学练习册答案

★2020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册答案3篇

★七年级数学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期末试卷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时作业本答案参考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数学习题答案的全部内容,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华东版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二、1. x = - 6 2. 2x-15=25 3. x =3(12-x)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