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2017,2017江苏高考语文阅读
高考语文阅读2017?7题,文言文翻译,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题,6分 9题,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题,6分 乙 选考题(三、四大题选一个做)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题,(1)双选题,那么,高考语文阅读2017?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19高考语文阅读
2017年全国I卷高考语文真题答案揭晓:电脑百事网第一时间提供,助力考生估分。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的扩展,关注在气候容量下权利义务分配,强调满足基本需求和代际公平,核心是全球共享气候容量,公平分担义务和成本。
选择题部分:
(1)正确答案:D
(2)正确答案:C
(3)正确答案:A
情节描述中,主人公面对恶劣环境,渴望救援,微弱敲门声带来希望。送来的西瓜成为困境中的奇迹,结尾以不解之谜收束,增强戏剧性和引发深思。
实用文本阅读部分:
材料一:央视纪录频道的成功模式——双语全球播出,丰富内容提升影响力。
材料二、三:频道观众分析与运营转型,央视频道化运营推进制播分离,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与传输模式不同。
关于谢弘微,他凭借聪明才智,严谨管理家产,孝顺兄长,以公正清廉为人称道。他的事迹通过诗歌《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描绘,展现出公正选才的赞美。
整篇文章围绕高考语文真题、气候正义解释、选择题答案、故事情节分析和历史人物故事,全面展示了考试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 单选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6单选题,每小题3分
7题,文言文翻译,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题,6分
9题,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题,6分
乙 选考题(三、四大题选一个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15单选题,每小题3分
16题,5分
17题,6分
六、写作(60分)
18题,60分
2017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 亦 愿 之 然 吾 观 国 人 其 父 兄 之 食 粗 而 衣 恶 者 犹 多 矣 吾 是 以 不 敢 人 之 父 兄 食 粗 衣 恶 而 我 美 妾 与 马 无 乃 非 相 人 者 乎 且 吾 闻 以 德 荣 为 国 华 不 闻 以 妾 与 马。”
(《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解析:本句中“然、矣、而、无乃、乎”等虚词给我们很好的帮助,在解决了这些之后,再找主宾:“其父兄”“吾”“人之父兄”等又帮助我们确定在哪里断句。
答案: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也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揭开《一种美味》的秘密:鱼光中的生活隐喻
首先,让我们澄清两个关键点:
鱼的秘密: 在那道鱼豆腐汤中,看似有鱼的踪影,实则不然。母亲的嗔怪和揭开锅盖的动作,暗示着鱼可能早已“从锅中逃脱”,在贫穷的生活里,一家人对鱼的渴望与期待使得他们误将豆腐的鲜美视作鱼的美味。而鱼汤中没有鱼的事实,也解释了为何三子对那道汤的记忆模糊,它更多是象征着家庭的期待与失落。
三子的学业: 虽然文章没有直接提及,但通过“背着书包”和“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的描述,我们得知三子已经开始上学,这标志着他步入了新的人生阶段,也预示着家庭的未来负担将更加沉重。
然而,文章的结尾处,那条发出诡异光的鱼,似乎并不只是个玩笑。作者用“诡异”一词,微妙地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鱼眼的光亮,既是家庭短暂快乐的象征,也是贫困与梦想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它仿佛在说,即使是最美好的瞬间,也可能在生活的压力下变得脆弱不堪。
三子捕获的那条小鱼,原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却因学费问题而成为负担。那锅看似美味的鱼豆腐汤,其实掩盖了家庭的困苦。当父亲宣布“三子该上学了”,幸福的幻象瞬间破灭,鱼的出现成为了刺痛人心的真相。
2016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人要读三本大书
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这三本大书,实质上可分为两大类:做人与做事。
做人之要,首在品行,首在修为。从孔孟到程朱再到王阳明,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都在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之道。“修身”排在最前,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便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奸雄霸业,不足为道。而修身之要,则在于品行。品行如同人之魂,人的其他一切都是躯壳。魂正则人正,魂邪则人邪。所以,人应该读的第一本大书是有字之书,即注重传统蒙学教育中的德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大写的人。
人要做的第二本大书是无字之书,即于社会生活中历练、摔打,学会做事。这本无字之书,实际上是人要在社会中立足、要发展所必须的技能、本领、知识,是安身立命之所在。这本大书,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处世之道;既有工作技能,又有人生智慧;既有书本知识,又有生活常识。只要人在社会中生存,就离不开这本无字之书。所以,古人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读好了这本无字之书,人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以立己之身立人,以达己之志达人。而若只读了有字之书,没有读无字之书,那书读得再多,也是死读书、读死书,百无一用。
以上就是高考语文阅读2017的全部内容,1、鱼豆腐汤中有没有鱼?答案是没有。前文“母亲嗔怪着:‘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开锅盖,让父亲看”这里埋下伏笔,与结尾“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了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呼应。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