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正在其创新三期项目中积极推进一系列关键转变。首先,他们致力于从传统的“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向“过去与现代全球变化研究”融合的模式转变,这将增强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其次,他们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季风-干旱环境”乃至“区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结合,那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科院地球与地质物理研究所
1985年3月,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正式建立。第一任研究室主任由刘东生院士担任,安芷生先生任副主任。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抽调8名科研人员,加上外单位科研和行政人员7人共15人组成。
1987年8月,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被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为开放实验室,实现了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自搬迁到西安后的第一步跨越。
1993年3月,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对该室进行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论证。中科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是安芷生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丁国瑜院士。从中科院开放实验室进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第二步跨越。
1999年,中科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升格为地球环境研究所,并于1999年5月整体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名誉所长是刘东生院士,第一任所长由安芷生院士担任。这是该所历史上的第三次跨跃。
2002年8月-2006年7月,郭正堂研究员为第2任所长。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要求,研究所创新岗位增加到80个,在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87人,在此期间,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了“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实验室。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正在其创新三期项目中积极推进一系列关键转变。首先,他们致力于从传统的“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向“过去与现代全球变化研究”融合的模式转变,这将增强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其次,他们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季风-干旱环境”乃至“区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结合,以更全面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再者,他们将研究焦点转向“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对人地关系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研究所的目标是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科研水平,建设成为大陆环境科学研究的领先基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根据科学院资环局和人教局的建议,以及地球环境所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任务规划,他们对原有的学科方向进行了优化和精炼。现在的研究布局包括了古环境研究室,专注于古代环境的研究;现代环境研究室,关注当前环境问题;粉尘与环境研究室,研究空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加速器质谱中心,利用尖端技术进行环境分析。
研究所内设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的评估中连续五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堪称我国地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与另外两个同类实验室一起共享这一荣誉。2004年,实验室还荣获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体现了其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表现和贡献。
国科大京四所是哪四个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源于1984年。在刘东生院士、施雅风院士和李振声教授等前辈科学家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决定在西安设立专门研究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的机构,刘东生院士担任首任主任。早期的实验室条件艰苦,但科研人员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从零开始,建立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实验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实验室被批准为开放实验室,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1987年至1993年,实验室在刘东生院士和安芷生院士的引领下,紧跟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93年,实验室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在1995年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第二次重大跨越。
20世纪90年代末,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安芷生院士接任主任,丁国瑜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设施,如14C测年、释光测年等,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工程的推动下,以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为基础,地球环境研究所于1999年成立,并在创新工程试点中实现了第三次飞跃。
自1985年以来,实验室在历次国家评估中表现优秀,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005年直接免评并继续保持优秀地位。
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六大实验观测系统涵盖了地球物质研究和深部结构观测等多个领域,下面逐一介绍。
1. 地球物质成分与性质分析系统
该系统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包括离子探针中心(主任:李献华)、固体同位素实验室(主任:郭敬辉)、稳定同位素实验室(负责人:张福松),以及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实验室(主任:叶凯)等。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仪器,如Cameca1280型离子探针、各类质谱仪、X光光谱仪、扫描电镜等,能够进行物质成分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量,以及原位微区结构测量等。
2. 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
地震台阵探测实验室(主任:艾印双)配备了瑞士和英国等多种型号地震计和采集系统,同时古地磁实验室(主任:朱日祥)在岩石磁学研究方面达到国际水平,装备了超导磁力仪等设备,具有国际一流的零磁空间。
3. 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
光释光测年实验室(负责人:孙继敏)等实验室提供多种测定方法,如光释光、14C法和各类同位素测年,离子探针中心还支持微区高精度年代学研究。
4. 空间环境探测系统
由空间环境观测台链和数据中心组成,观测内容广泛,包括漠河、北京等多地站,拥有先进的地基空间环境综合观测设备,如磁力仪、电离层测高仪等,北京站是国际地磁观测基准台。
中科院地环所最厉害三个专业
还不错。工作轻松,易上手,月工资6000元-9000元,有五险一金,节假日正常,按时上下班。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环境所”)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是中科院知识创新一期工程中唯一升格为研究所的单位。
以上就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全部内容,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源于1984年。在刘东生院士、施雅风院士和李振声教授等前辈科学家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决定在西安设立专门研究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的机构,刘东生院士担任首任主任。早期的实验室条件艰苦,但科研人员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从零开始,建立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实验室,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