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能力 2024-09-14 19:23:03 85

学习者特征分析?.那么,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近又看到有关于学情分析的文章,我简要摘录了一些,作为自己学习和实践的资料。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法?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主要包括两个领域(1)智力因素 :起点分析(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2)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keefe,1979)、动机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者的焦虑水平、学习者文化、宗教背景起点水平分析:测验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认知结构分析:概念图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学习态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概念: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学习动机分析:对学习动机进行分析,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概念: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包括:1)认知内驱力2)附属内驱力3)自我提高内驱力学习风格分析:可以依据curry(1983)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等。学习动机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分析:中学生的一般特征认知发展方面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型。初二明显表现出突变、飞跃和两级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转变。思维有系统性、结构性、预计性及个性色彩,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约13-14岁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情感方面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更为明显。感情丰富、爱幻想、富激情、易冲动,意志行为逐渐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同一性、勤奋感是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情感世界仍处于易动摇和变化的状态。在高中阶段,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

学习策略的特征:1.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很多误区,只有走出误区,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有机整合。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习
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为后续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所谓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开展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4、课件代替试验,削弱学生的试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学生的试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另外,多媒体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多种动植物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更完整的知识。所以说不是所有试验都用课件代替完成。
二、精当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比如在执教《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船有触礁危险吗》时,截取了《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和冰山相撞后场景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船有触礁的危险性,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学习《全球变暖与环保》一课,学生对环保知识只具初步认识,对于全球为什么变暖,它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人类如何控制,这一切都远离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去获取知识。学生从干旱到瘟疫,从农作物到动植物方面列举了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温室效应到废气排放,从乱砍乱伐到资源利用,说明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如此之大的信息传递量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海底世界》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海底世界景色如何奇异、物产如何丰富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集数字、影响于一身的大量海底相关资料,制成网页发布在校园网上,使文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虚拟的“仿真”技术缩短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建立了海底“景色之奇异、物产之丰富”的概念。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对少数民族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一定要明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Logo继教网首页| 论坛| 博客
项目主页
盟市级主页
课堂主页
班级主页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文章
分析学习者特征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段瑞民(学员) 发布时间: 2010-08-07 22:57:02
分析学习者特征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作的只是一些粗略的分析,但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2)“一般性了解”,是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通过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查阅考试成绩,或与学生、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谈话等方式,获得学生掌握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显得比较主观。而与一般性了解相比,预测法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准确的。
(3)针对测定学习风格的方法的分析,我个人的见解: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法适合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风格不太了解,在回答问卷或征答表的时候会感到有困难;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教师很难一一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第二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给平时还没有注意到自己某些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一些线索,启发他们正确地选择答案;缺点是问卷中的题目不可能涉及到全体学生所包括的学习风格。第三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可以不受具体问题的限制,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缺点是如果不能把学习风格的概念准确地向学生讲清楚,那么学生的陈述就有可能不在学习风格的范围之内。

有的同学在学习中有这种感觉,就是平时学习也挺努力,挺认真,比如,别的同学在玩的时候,他在学习;晚上别的同学已经休息了,他还在挑灯夜战,绞尽脑汁地砖研白天没有做完的题目,但是成绩并没有明显进步。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和努力是一艘船的双桨,好的学习方法能让你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学习才会变得更快、高效。

以上就是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